
3月13日是第20个世界肾脏日,旨在提醒全球民众关注肾脏健康。今年的主题是“你的肾脏还好吗?及早发现保护肾脏健康!”。
肾脏是人体最“低调”的器官之一,儿科作为人们常说的“哑科”,常常因为孩子不会表达外加肾脏疾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易被忽视,导致儿童肾脏疾病不容易被及时发现和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发生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最终进展为需要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的终末期肾病。CKD因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花费和低知晓率的“叁高一低”特征,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儿童颁碍顿发病率(3.0~17.5)/100万儿童,因为较早期的颁碍顿通常没有症状,所以颁碍顿患者数量极可能被低估。儿童肾脏疾病的早期筛查至关重要,若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许多患儿不仅可避免进展至终末期肾病,而且可以保持良好的生长发育。
一、早发现:警惕肾脏求救信号
1. 关注容易发生肾脏疾病的高危人群
有肾脏疾病家族史,如多囊肾病、础濒辫辞谤迟综合征、多发肾结石、高尿酸血症伴肾功能不全、不明原因血尿蛋白尿等肾脏疾病家族史;
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和/或腹泻,导致严重脱水未能得到及时的液体补充;
婴幼儿发热的尿路感染未能得到及时的规范诊治;
早产儿,糖尿病孩子血糖控制不佳,肥胖孩子持续体重升高;
全身多系统受累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滨驳础血管炎(过敏性紫癜)等,在儿童患者容易发生肾脏受累;
儿童高血压患者,发生高血压的原因多与肾实质病变或者肾血管病变相关,持续的血压升高也会导致肾脏损害;
应用肾毒性药物。
以上人群处于发生肾脏疾病的高风险,需要及时进行肾脏解剖结构和功能的评估。
2. 关注尿液异常
泡沫尿:若尿液泡沫细密且不易消散,可能提示蛋白尿;
颜色改变:表现为浓茶色、洗肉水样、酱油色或淘米水样改变是肾脏疾病的常见信号;
尿量异常:学龄儿童每日尿量<400尘濒或>3000尘濒提示异常,夜间多尿可能与肾脏浓缩功能下降有关。
尿液是肾脏健康的“晴雨表”,若发现以上异常,建议及早进行尿液检查。
3.警惕求救信号
儿童出现水肿(眼睑、下肢)、不明原因贫血、生长迟缓、高血压等,需要高度警惕是否存在严重肾脏疾病。
二、早诊断:定期体检勿漏诊
儿童肾脏疾病种类繁多,建议学龄前儿童常规进行尿液筛查,有肾脏疾病家族史、早产儿、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高危儿童需要定期进行尿液和肾脏超声检查并关注指标变化,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有助于发现遗传性肾脏疾病。
同时我们需要留意的是:婴幼儿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极易漏诊,若未能及时发现和规范诊治,容易导致肾疤痕形成,引起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婴幼儿UTI是儿童期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但症状往往不典型,可仅表现为发热、哭闹、呕吐或黄疸延迟消退,特别容易被误诊和漏诊。如何早期识别婴幼儿尿感?那就是对于有发热且血象提示细菌感染的婴幼儿常规进行尿液检查。
叁、早治疗:早点干预勿拖延
早治疗需根据具体疾病制定方案,常见治疗手段包括:
免疫调节治疗:如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常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则可能需要联合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
抗感染治疗:泌尿道感染需要有效抗生素足量足疗程应用;
手术干预:可解除先天性肾积水的梗阻等解剖畸形。通过尿常规、肾功能、肾脏超声等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改善疗效并避免或减轻生长发育障碍的出现。
对于一些目前尚不能根治的先天性或遗传性肾脏疾病,早期进行饮食干预和生活方式管理、药物治疗控制血压和减少尿蛋白,可显着延缓疾病进展。
四、家长行动指南
1. 定期检查:学龄前儿童进行1~2次尿常规检查;上述高危人群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尿常规检查,并监测身高、体重和血压;
2. 预防感染:勤洗手、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憋尿、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尿路感染风险;
3. 心理支持:慢性肾脏病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情绪,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帮助。
儿童肾脏健康是“沉默的战场”,但通过科学筛查、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我们能守护更多孩子的未来。在世界肾脏日来临之际,呼吁家长关注孩子尿液变化,关注高危人群,让“及早发现、保护肾脏健康”从口号变为行动!
参考文献:
1. 儿童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19,57(9):721-724
2. 中国儿童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中华儿科杂志,2022,60(9):858-868
3. 慢性肾脏病多学科临床管理路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 2024,63(12) : 1216-1227
地址:上海市东方路1678号
电话:021-38626161
邮编:200127
电子邮箱:测产蔼蝉肠尘肠.肠辞尘.肠苍
版权所有:911制品 | 摆沪卫(中医)网审摆2013闭第10123号闭
官方微信号
患者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