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抗生素这个词并不陌生。当我们因为感冒、发烧、拉肚子等身体不适去看医生时,医生往往会开一些抗生素来帮助我们对抗体内的细菌。其中,氨基糖苷类药物就是一类常见的抗生素,它们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如脑膜炎、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然而,就像一把双刃剑,氨基糖苷类药物在为我们守护健康的同时,也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它们可能会悄悄偷走我们的听力。
氨基糖苷类药物:抗菌小能手
类药物,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其实它们就是我们常说的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感染的目的。它们通过干扰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过程,让细菌无法继续生长和分裂,最终被我们的身体免疫系统清除。
氨基糖苷类药物之所以受到医生的青睐,是因为它们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能够对抗多种细菌,包括一些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细菌。此外,这些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广泛,能够迅速达到感染部位,发挥治疗作用。因此,在治疗严重感染时,氨基糖苷类药物往往被作为首选药物之一。
耳毒性: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隐形杀手”
然而,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氨基糖苷类药物也有其不足之处。其中,最令人担忧的就是它们的耳毒性。耳毒性是指药物对听觉系统产生的损害作用,可能导致听力下降、耳鸣甚至永久性耳聋。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耳毒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前庭功能毒性和耳蜗功能毒性。前庭功能毒性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由于药物影响了内耳的前庭系统,导致身体平衡感失调。而耳蜗功能毒性则更为严重,它直接损害了内耳的听觉细胞,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值得注意的是,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耳毒性在儿童和老年人中更为常见。这是因为儿童的听觉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而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因此更容易受到药物的损害。
基因突变:药物性耳聋的“定时炸弹”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用了氨基糖苷类药物会耳聋,而有些人却没事呢?这背后的原因与我们的基因有关。基因是我们身体里的“说明书”,它们决定了我们身体的各种特征和功能。然而,有时候这些基因会发生突变,就像说明书上的字写错了,导致身体的功能出现异常。
其中,在线粒体基因组上有一个叫做12厂谤搁狈础的基因容易发生突变,特别是础1555骋和颁1494罢这两种突变,它们与药物性耳聋密切相关。线粒体是细胞里的“能量工厂”,负责为细胞提供能量。然而,当线粒体12厂谤搁狈础发生突变时,它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发生改变,使得氨基糖苷类药物更容易与线粒体结合并产生损害作用。因此,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人在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时,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耳聋。
药物性耳聋都可遗传吗?
部分药物性耳聋会遗传。线粒体12厂谤搁狈础基因中础1555骋突变是药物性耳聋遗传易感性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病因学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础1555骋突变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易感致聋密切相关,它促进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12厂谤搁狈础的结合从而阻碍了线粒体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该类患者即使在安全剂量的使用范围也会造成听觉损伤,导致临床上常见的“一针致聋”现象。
如何预防药物性耳聋?
首先,如果你或你的家人知道自己携带线粒体12厂谤搁狈础基因突变,那么一定要告诉医生。医生会根据你的基因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可能对你产生损害的药物。
其次,即使你没有携带这种基因突变,在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时也要特别小心。一旦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要立即停药并去看医生。医生会对你的听力进行评估,并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降低药物性耳聋的风险。比如,避免长时间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注意监测听力变化;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氨基糖苷类药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抗生素,在为我们守护健康的同时,也隐藏着听力损害的风险。为了降低这种风险,我们需要了解药物的性质和副作用,特别是那些携带线粒体12厂谤搁狈础基因突变的人。同时,在使用这些药物时,要密切监测听力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要立即就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安全地使用这些药物,让它们真正为我们的健康服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从而降低使用抗生素的频率和风险。
地址:上海市东方路1678号
电话:021-38626161
邮编:200127
电子邮箱:测产蔼蝉肠尘肠.肠辞尘.肠苍
版权所有:911制品 | 摆沪卫(中医)网审摆2013闭第10123号闭
官方微信号
患者订阅号